漫评:做强“种子芯片” 端牢“中国饭碗”
日前,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在南京揭牌,集结江苏省最强生物育种领域科研力量,攻关种子重大科学问题和“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致力打好种业翻身仗,为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有力支撑,确保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推进种业振兴,是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在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全球多个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持续波动,国内农业生产供应保障工作愈发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做到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当前,我国自主选育品种播种面积占95%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超过45%,为粮食连年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支撑。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种业仍面临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种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粮食安全这根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绷得更紧。
打好种业翻身仗,不仅是一场艰难的“攻坚战”,更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持久战”。育种是在现有种子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让它们变得更好,如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虫耐旱等。说起来不难理解,但实际做起来周期长、难度大、失败率高。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对种业的支持力度,利好政策陆续出台,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前景。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为推动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提供了路线图、任务书。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入手,提出了“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多项具体措施,为今年我国种业振兴提供了路径。然而,种业振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的: “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把这件大事抓好。”
打好种业翻身仗,自主创新是关键,需要政企合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目前,我国大多仍是课题组式育种,组织化程度低,多数种企盯着推广而非研发。因此,要发挥好企业的作用,打通种业科研成果转化的瓶颈和障碍。培育能同跨国公司相抗衡、具备育繁推一体化综合服务能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种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遵循育种创新规律,紧扣农牧渔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科技水平,合理布局种业发展。推进科企合作,推动要素聚合、技术集成、机制创新,促进种质资源、数据信息、人才技术交流共享,促进种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种业基地紧密对接。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在有限耕地上多产粮、产好粮,种子是关键。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久久为功,突破种子创新“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张小燕/文 万栋梁/图)
融媒体编辑 童淮玉
责任编辑 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