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修鞋老人15年资助学生百余名
寒冬时节,家住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淮城街道的78岁老人王建荣心里却暖意融融。原来这两天,老人收到淮安区慈善总会颁发的捐赠证书。“年末了,攒了些钱,没事的时候就会想想把它捐给谁。”王建荣笑着说。得知王建荣的“烦恼”后,淮安区慈善总会为老人对接了5名家庭困难的事实孤儿。
“我岁数大,平时吃穿用不到什么钱,存着也没用,把它们给需要的孩子,倒能帮上大忙。”王建荣说,5名孩子得知他行动不便,还特意来修鞋店看望他,“能帮到孩子们,我心里就踏实了。”话语间,王建荣仍拿着双鞋修修补补。他的一双手宽厚而粗糙,皮肤有些皴裂,手指关节突起变形。“这双手已经修了40多年鞋喽。”老人感慨道。日积月累,老人留下了修鞋匠特有的“职业病”。
存1万元钱对于王建荣来说并非易事。修一双鞋大多只赚几元钱,遇到困难的人,王建荣还会免费服务。“这几年修鞋的人少了,一天收入就十几块,多的时候能有四五十块。”老人生意并不景气,可每攒够千元,他就开始思考钱应该怎么“花”。
2008年以来,王建荣累计帮扶困难学生百余人。在淮安区,很多人都认识这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王建荣幼年因患小儿麻痹导致下肢瘫痪,成年后随父母从家乡上海到淮安区原淮城镇闸北村落户。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他自学修鞋,并在镇淮楼东路边摆了个修鞋摊,寒来暑往、冬去春来,一修就是40多年。“这些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乡邻们总会伸把手、帮帮忙。”王建荣感叹道。
王建荣曾偶然结识一位因病失明的残疾人,家庭十分困难。此后,他便时不时拎些日常生活用品,去看看、陪陪村里生活困难的残疾人朋友,并一度同时资助5户困难残疾人家庭。“我也是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慢慢把日子过好的。虽然我能力有限,但能帮就帮点。”王建荣说,自己作为残疾人,一路上遇到很多坎坷,更能理解他人的艰辛。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王建荣第一时间找到淮安区红十字会捐出4000元。此后遇到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王建荣总是立马让家里人帮取钱主动捐款。见他一次次来捐款,淮安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曾相劝:“您挣钱也不多,表达一下心意就行。”但王建荣仍执意捐出能力范围内的所有金额。
多年间,王建荣早已是淮安区红十字会的“常客”:孤儿小陈学习生活全靠70岁的爷爷打零工维持,王建荣每年资助他2000元,直到他考上理想的大学。小姚与身有病患的奶奶相依为命,学习费用一度让他俩愁眉不展。得知情况后,王建荣马上送去2000元。小朱的父亲因伤瘫痪在床,考上中专的她正为学费发愁时,王建荣又及时递来2000元……2008年至今,王建荣有记录名目的捐款额已达10万元。
2022年,在淮安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王建荣的修鞋铺从原来的户外临时摊点,搬进能遮风挡雨的爱心小屋,老人不再被风吹日晒。70岁那年,王建荣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这令他感到无比荣光。此后,他每天修鞋时,胸前总是不忘戴上那枚闪亮的党员徽章。“一路上,我得到过这么多温暖,如今成为党员,更要回报这些温暖。”在王建荣看来,多做好事,令他心里踏实、吃得好睡得香。
一针一线,为他人缝合憧憬;一锤两锤,敲散受助者心头阴霾。至今,王建荣先后获得“中国好人”“江苏省慈善奖”“淮安区道德模范”等荣誉表彰。“我只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社会却给我这么高的评价。”王建荣说道,只要自己身体还行,就不会停止做好事、帮助他人。(杨文龙)
融媒体编辑 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