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援藏口述史·雪域青春丨胡恒进:年过不惑援藏 转眼十载难忘
在西藏,哈达代表着最真诚的感情,寄托着最美好的祝愿。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丝织品,胡恒进的脖子上一次就戴过50多条。而给他献上哈达,送来吉祥、表达祝福的,是一个个藏族学生。
尽管那个幸福的时刻已过去10年,但孩子们一张张淳朴的笑脸仿佛就在眼前,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仿佛还在耳边。
2024年4月,草长莺飞的季节,“淮安援藏口述史•雪域青春”报道组来到江苏省涟水中学,听该校党委副书记胡恒进讲述他在西藏的支教故事。
胡恒进说,那段援藏经历,虽不见高山峭壁、激流险滩,却满是师生浓情、桃李芬芳。
胡恒进展示支教班级毕业照
年过不惑进藏支教
“老胡,你都45岁了,还这么折腾干嘛呢?”2014年6月,得知胡恒进要赴藏支教,同事们纷纷睁大双眼,不可置信。“西藏孩子需要老师,我身子骨可以,教学比小年轻更有经验。”胡恒进嘿嘿笑道。
坚定援藏的背后,是家人的无私支持。母亲年迈体弱,妻子工作繁忙,儿子即将高考,按常理,胡恒进哪头都放不下。可家人没有一个提出反对意见。出发当天,一向内敛的儿子给了胡恒进一个大大的拥抱:“爸爸,你永远是我的榜样!”
那一天是2014年8月18日。胡恒进与淮安其他9名教师一起,告别亲人,远离家乡,奔赴西藏支教。没成想,飞机尚未抵达拉萨就遭遇了雷暴天气,机身颠簸剧烈,不得不迫降成都。“没到目的地,先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胡恒进回忆说,自己被惊出了一身冷汗。
飞抵拉萨后,胡恒进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嘴唇发紫,鼻血直流,头晕眼涨,胸闷气短,这些缺氧后的症状,胡恒进几乎经历了一个遍。“最难受的时候,走几步就发晕,感觉身体被掏空了,整个人无意识地朝后倒。”
“除了吸氧,主要靠意志,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20多天,胡恒进总算是熬了过来。
胡恒进在援藏期间的留影
创新方法寓教于乐
身体恢复后,胡恒进来到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担任两个班的历史老师,其中,高三八班是一个藏文班,藏族学生40多名。初来乍到,记名字成了棘手事。胡恒进和同事们想出“妙招”——将每个孩子一一对应成全国知名企业家。每次上课点名,都是“名人”齐聚,好不欢乐,“既让名字变得好叫了,也拉近了师生关系”。
关系融洽,学业紧张。高三进入高考前的冲刺阶段,胡恒进发现,班上孩子的历史成绩并不理想,每次考试,成绩在二三十分的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在于教学方式落后。“原来上课普遍是‘填鸭式’,老师从头讲到尾,孩子听没听进去,不知道。”发现问题,胡恒进果断在班上推行“小老师”制,鼓励学生互动讨论、争做老师,将学到的知识分享给他人。如此,既解决了汉族老师的语言障碍,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听老师讲,只是输入,不一定会,能做‘老师’,做到输出,就一定得自己先学明白了”。
胡恒进还将江苏多轮复习思路带到西藏,各轮次有的放矢、各有侧重。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通过学习计划精细化,学生得以有效地查漏补缺,学习成绩得到快速提升。当年高考,胡恒进所教班级的本、专科达线率分别为51.7%、82%,总体成绩较上一届高三毕业生提升了近20%。
藏族学生排队给胡恒进献哈达
转眼十载情深似海
2015年6月5日,高考前夕,毕业照拍摄现场,班级40多名藏族孩子,手捧洁白的哈达,依次来到胡恒进面前,深情敬献。
“老师,我们可以永远保持联系吗?我还可以再次见到您么?”藏族学生罗布次仁的普通话还不是很熟练,但字字句句暖热了胡恒进的心。胡恒进热泪盈眶地回答罗布次仁:“会的,咱们不只是师生,更是朋友,永远都是。”
时至今日,这个场景,胡恒进记忆犹新。多年来,他和当年所教班级的藏族学生保持着密切联系。不久前,当年的学生旦增多吉发来微信:“老师,您还记得我么?我是班上最调皮的。”
“旦增多吉喜欢跟同学们搞恶作剧。”胡恒进回忆,那时候,对这样的学生,他从不急躁,也不烦恼,而是格外给予关心。比如,担心旦增多吉吃糌粑被噎着,胡恒进每次都会把他带到自己的办公室去喝水。
“现在,旦增多吉在拉萨市环保局工作,我当年对他的关心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可他一直都记在心里。”胡恒进说,不仅当年的师生变成了朋友,曾经的同事也变成了知己,“支教结束从西藏回到淮安后,我经常会在微信群里和当年一起奋斗的藏族老师交流,研究新课改,探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感觉自己好像还在西藏支教。”
人已归乡,情深似海。胡恒进说,闲下来的时候,他会看看西藏卫视、翻翻微信朋友圈,看到自己当年在西藏支教的学校面貌有了新变化、教学成果取得了新进步,心里都会由衷感到高兴、觉得自豪。
是啊,那片雪域高原,有孩子们的茁壮成长,更有胡恒进吃过的辛苦、流下的汗水和他绽放的青春。
监制:张建闯 董蔚 刘葆 张林
策划:杜勇清 蒋耀 杨飞
统筹:李昱
文字:王舒
视频:陈大铭 周伟
图片:赵启瑞
海报:李海娇
手绘:金鑫
编辑:管艳
责编:白留伟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
责任编辑 管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