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援藏口述史·雪域青春丨王笃田:笃行“报国志” 深耕“职教田”
“80后”王笃田从没想过,有一天,会被那么多孩子异口同声喊“爸爸”。这一幕,就发生在他三年援藏期间。
时又盛夏,屋外烈日炎炎。在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王笃田向“淮安援藏口述史•雪域青春”报道组回忆起援藏往事,依然心潮澎湃。三年援藏时光,给他留下的不只是一段人生经历,更有值得用一生回味的师生浓情。
王笃田向报道组讲述援藏经历
“从无到有”筹建学校
2019年5月,为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支持西藏发展技工教育,培养更多急需技能人才”号召,淮安技师学院决定选派优秀教师援藏。王笃田年富力强、专业对口,主动请缨。
“你家有两个娃,而且都还小,抛家舍业去援藏,割舍得下?”对王笃田的“请战”,校领导颇感担心。王笃田却答得坚决:“请领导放心,到了西藏,我保证完成任务。”
当年6月23日,满怀壮志豪情,王笃田踏上援藏之路。初抵拉萨,相比严重的高原反应,“三无”的工作条件更让他焦灼。“没有教师,没有学生,甚至连临时校区都没有,徒有一个校名。”王笃田回忆,他被安排在的西藏技师学院,彼时还在筹备阶段,被很多人笑称是“三无一有,一穷二白。”问题是,学校计划9月份开学。这也就意味着,留给他们的筹备期,只剩下两个多月时间。
平地起高楼,白纸作彩画,一切得从头干。制定培养方案,编写课程标准,进行教师招聘,采购实训设备……作为新学校筹备骨干,王笃田一个人“身兼数职”,工作千头万绪,但他却总能找准“线头”。
有一次,为制定电子电工类专业教学方案,王笃田实地走访西藏当地多家企业,了解用工需求。有人劝他,方案参考其他地方即可,没必要东奔西跑折腾。王笃田却格外“固执”:“职业教育关键要学有所用,不能教‘屠龙术’,浪费学生时间。”最终,教学方案增加了电工实操相关内容,完全符合当地的用工需求方向。
2019年9月15日,西藏技师学院临时校区如期开学。看着学生们朝气蓬勃走进校园,王笃田情绪激动:“见证了学校从无到有,那一刻,内心里是满满的成就感。”
王笃田在课堂讲课
“从弱到强”培育工匠
从无到有很难,从弱到强同样不易。
新学校,很多老师刚刚大学毕业,完全没有教学经验。“年轻老师带学生,心里没底……”院领导知道王笃田前期工作辛苦,不忍再加任务,但学校师资紧缺,只能一通铺垫。“我来当班主任,也顺便带带新老师。”“好!”听到王笃田主动开口,院领导如释重负,立即笑着应道。
此后,王笃田每次上课,总会带上年轻老师,分享备课笔记,演示教学流程。一段时间下来,年轻老师们迅速成长。
教学有水平,学生长本领——
2021年,西藏举办职业技能竞赛。“证明咱实力的时候到了。”王笃田随即从学院挑选了一批“精兵强将”,制定参赛方案,紧急备赛,每天下午给参赛选手“开小灶”,苦练专业技能。
经过短短两个多月的操练,建校仅两年时间的西藏技师学院,派出的参赛队在比赛中一鸣惊人,夺得电子电工类技能竞赛一等奖。
王笃田带领学生做实验
“从亏到满”珍藏岁月
付出真心,收获真情。一次课后,一名藏族学生特意来到王笃田面前,说了一句藏语,比了一个爱心,扭头便跑了。“一开始我有点发懵,听身边其他学生翻译了我才知道,这个扭头便跑的学生娃用藏语说的是,‘老师,我们喜欢你’。”这一句藏语,王笃田至今印刻在心,“这可是孩子专门讲给我听的,一辈子也忘不了”。
一天傍晚,王笃田去宿舍检查卫生,刚刚推门,孩子们便异口同声地喊“爸爸”。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一向沉稳的他愣在原地,不知所措。此后,尽管王笃田再三告诉孩子们不能开这种“玩笑”,可孩子们的回答却令人动容:“老师,您就是我们的爸爸,因为您像爸爸一样关心我们。”
关心给了学生,陪伴却难给妻儿。2021年5月29日,王笃田收到妻子发来的女儿舞蹈表演视频。舞台上,主持人问小朋友想要什么,有的要洋娃娃,有的要玩具,只有王笃田的女儿说:“我想要爸爸早点回来,陪我一起玩。”看到视频的那一刻,王笃田眼眶湿润了,“援藏三年,亏欠家人的太多太多”。
三年,有亏欠,更有收获。2022年7月,王笃田结束援藏之时,恰逢西藏技师学院首届学生毕业。回到家乡淮安不久,王笃田收到来自西藏技师学院的好消息:学院首届毕业生实现100%就业。
三年,从“亏”到“满”,王笃田说,这是一段值得珍藏的岁月。
监 制:张建闯 董 蔚 刘 葆 张 林
策 划:杜勇清 蒋 耀 杨 飞
统 筹:李 昱
文 字:王 舒
视 频:陈大铭 周 伟
图 片:赵启瑞
通讯员:李 爽
海 报:李海娇
手 绘:金 鑫
编 辑:管 艳
责 编:白留伟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
责任编辑 管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