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工程“进度条”刷新,见证中国制造步履铿锵

无线清江浦 2024-09-29 10:08

在海南三亚,国内首个深水高压气田——“深海一号”二期工程通过机械完工验收,进入投产前最后准备阶段;在河北阜平,雄安新区至山西忻州高铁河北段的最大跨度连续刚构拱桥——跨胭脂河特大桥顺利合龙,按期打通全线架梁铺轨通道……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秋日里的广袤神州大地上,处处都是团结奋斗、昂扬奋进的万千气象,从“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亿万中华儿女正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推动中国制造“强筋壮骨”由小向大、由大向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基础。

大国重器举世瞩目,中国制造步履铿锵。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和“稳定器”。犹记得,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百业待举,设备落后、产能低下,日用生活消费品类中仅能制造火柴、肥皂、面粉等较少品种。七十五载披荆斩棘、七十五载砥砺奋进,今日之中国,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9.9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全”“多”“大”独特优势明显。从第一台车床在沈阳诞生到成为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业大国,从第一台蒸汽机车研制成功到如今铁路总里程突破16万公里,从第一辆国产解放牌卡车总装下线到汽车产销总量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一件件振奋人心的发展成就、一个个代表新质生产力产品的火爆“出圈”,正标注着制造强国建设的坚定步伐,彰显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硬实力”。

一国工业化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其现代化的进度和程度。过往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中国制造”强起来的“动力源”,也是中国“智”造跑起来的“加速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国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快速推进,今日之神州大地,创新动力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勃发奔涌、大国重器日益涌现、智能产品更新迭代,正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加快迈进、阔步前行。放眼未来,必须清醒认识到,当今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只有坚持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加快攻关突破“卡脖子”问题,方能以科技创新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小商品大市场,大工程挑脊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明确要求。新征程上,我们清醒地知道,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即可实现。尤其是当前,中国制造仍处在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还需补短板、锻长板,打造新的竞争优势。一方面,要加强技能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待遇,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竞相涌现。另一方面,要坚持“四个面向”,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以制造强国建设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

C919国产大飞机翱翔在祖国蓝天,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出海远航,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投入使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全新的考卷已然铺展,更难的考题等待解答。立足新起点,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就一定能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创造新的光明前景,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与精彩。(吉浦)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

责任编辑 白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