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老兵:血染的记忆·“90后”对话90后丨李廷阶:惨不忍睹“滔天罪” 怒火中烧“好儿郎”
姓 名:李廷阶
出生年月:1927年8月
现居住地:淮安市淮安区漕运镇沙口村
履历概况:1944年2月入伍,跟随新四军四师打击日寇;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1950年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复员,被分配到无锡钢铁厂工作,后返乡务农。
听李廷阶老人讲述峥嵘岁月,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
日寇在中华大地犯下的罪行到了怎样的地步?作为亲历者,今年98岁高龄的李廷阶无法忘记:“可以说日寇是把坏事干尽,村里三四岁的娃娃被他们用刺刀刺死,惨不忍睹,他们居然还用刀尖把娃娃的尸首挑起来当乐子,又笑又跳,惨无人道。”
老人哽咽着回忆,双手不由自主地开始颤抖。哽咽,是悲伤,是哀悯;颤抖,是激动,是愤怒。我们知道,老人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深入骨髓。
记忆拉回到1942年。当年11月,驻扎在徐州等地的日伪军出动万余兵力,在飞机、坦克、汽艇配合下,分进合击、长驱直入,对淮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日寇的刺刀闪着寒光,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土地。一个个原本宁静祥和的村庄,陷入了血雨腥风之中。
彼时的李廷阶不过15岁,面对凶残的日寇进犯,无能为力。“敌人来了,只能跟着大人躲到河浜和芦苇荡里去。”李廷阶回忆,沙口、盛庄附近河流较多,地形复杂,家家户户都有农船。日寇到村子里“扫荡”,老百姓都躲到船上去。日寇挨家挨户搜查,找不到老百姓,就把房子烧了。
日寇进村,杀人不眨眼。“他们开着汽艇从盛庄上岸,进村烧杀抢掠。我的两个兄弟因为家里有事耽搁了一下,没来得及躲藏,逃到半路被日寇打死了。”李廷阶说,凡是被日寇撞见的村民,只有死路一条。
参军抗日,成了李廷阶的强烈愿望。1944年2月,17岁的李廷阶响应号召,成为一名光荣的新四军战士,随部队驻守在淮宝县(当时的沙口村隶属淮宝县),与地方武装配合,发动群众组建游击队,灵活机动打击日寇。
“那时候武器、弹药跟不上,师部不让我们正面与敌人交锋。我们心里虽恨,但要服从命令听指挥。”老人回忆,“有一次,日寇开着汽艇从沙口往南进村‘扫荡’,我们提前埋伏好了,在敌人登岸的时候,冲上河堆打掉了敌人的两艘汽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后,李廷阶跟随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当过通信兵、运输兵,冲杀在烽火硝烟的岁月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李廷阶老人嘱托新时代青年:“要有梦想、有追求,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把爱国之志、报国之情化作实际行动。”
采访在李廷阶老人家中进行。老人的儿子说,老人的耳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炮弹炸伤,听力受损,和老人交谈可能有些费力。让我们感动的是,老人在知晓我们的来意后,主动打开了记忆的阀门,向我们讲述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
“我们对日本侵略者是有恨的。”采访中,老人反复念叨着这句话。他最先提及的,也是侵华日军在中国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老人说出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侵华日军的深恶痛绝。
习近平主席指出,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最让我们动容的是,老人提及那些牺牲的战友时,瞬间变得沉默。那一刻,屋内只剩下老人沉重的呼吸声。看着老人凝视前方,久久不语,我们知道,此时此刻,我们无法用言语给老人一点点安慰,因为我们能够体会到,过往的硝烟、昔日的烽火,对老人而言,不只是救民族于危亡的奋战,也意味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那些已经牺牲的勇士,有老人曾经同生共死的战友,如今只有无尽的怀念。
临别时,老人紧紧地握住我们的手,布满老茧的掌心厚实而温暖。我们不会忘记老人对我们的嘱咐:“年轻人,勿忘国耻,一定不能忘记。”
是的,我们不会忘记,不能忘记。
策 划:杜勇清 张 浩
统 筹:李 昱
文 字:潘梦洁
视 频:周 伟 高尚杰
摄 影:李 昱
海 报:李海娇
编 辑:管 艳
责 编:白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