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阴:昔日沙场砺锋芒,今朝田间谱新章
9月9日,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旌旗猎猎,“战旗耀归途 赤子续荣光”的退役军人返乡欢迎仪式隆重举行。6名刘老庄连退役军人身披绶带、胸戴红花,在八十二烈士墓前齐声高唱连歌,以铿锵誓言完成跨越时空的“归队”与“报到”。这场仪式既是对英雄精神的庄严致敬,更吹响了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的集结号。在淮阴这片红色热土上,昔日保家卫国的钢铁卫士,如今脱下戎装化身产业振兴“兵头雁”,他们将军事战术转化为产业布局思路、用野战攻坚毅力破解发展难题、把部队管理经验融入乡村产业运营,在黄瓜大棚、藕虾田间、菌菇基地、黄桃林里开辟特色富民兴村路,以实干在苏北大地上续写“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动人篇章。
桃林深处的“甜蜜创业者”,“金果”满枝富路开
“就是桃园三结义的张飞!”在刘老庄镇杨庄村的益杨果园里,38岁的刘老庄连退役军人张飞每次介绍自己,都会引来一阵会心的笑声。2017年退役返乡后,他和两名朋友一拍即合,决定靠种黄桃闯出一番事业——彼时的他们,还是连果树修剪都不会的“门外汉”。
“在部队,练射击要靠千百次瞄准;种桃子,就得靠千百次学习。”张飞带着军人的韧劲,辗转徐州、南通、山东临沂等地,哪里黄桃种得好,就往哪里“取经”,把学到的技术一点点用在自家200多棵桃树上。如今,果园已流转土地70余亩,种植“早黄脆”“金黄金”“丰瑞天后”等早中晚三个品种,实现“5月底至11月上旬持续采收”,今年总产量预计达8万斤,亩产经济价值超1.5万元。
为种出优质黄桃,张飞坚持“军人标准”:全程施用农家肥,不催熟、不打农药,确保桃子“个大饱满、皮薄肉厚、纯甜无酸”;为拓宽销路,他开通抖音号“乡村二姐”,拍种植日常、做直播带货,很快积累数千粉丝,让“革命老区的甜”走进更多城市家庭。“下一步,我们要流转更多土地,打造自己的黄桃品牌,让更多乡亲跟着种桃致富!”看着满树金黄的果子,张飞的眼里满是憧憬。
黄瓜小镇的“产业破局者”,科技温室育“金”瓜
杨炳坤退役后,从“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奔赴“黄瓜小镇”淮阴丁集,以840公里往返调研、96天实地摸排、980亩土地规划的军人执行力,让小黄瓜长成带动近5000人增收的大产业。
2019年,杨炳坤作为生产经营能手被丁集镇引进时,当地黄瓜产业正面临“种植模式单一、品种老化”的困境。“在部队,没有攻不破的阵地;在田间,就没有解不了的难题!”杨炳坤带着军人的韧劲,牵手江苏省农科院等单位,引进8个优质品种,一口气建起138个日光温室,率先开启“科技破局”之路。为带动更多乡亲共享红利,他创新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经纪人”的订单农业模式,推动“小黄瓜+”产业全域扩张。
目前,基地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鲜食黄瓜近20万吨,年销售收入突破4亿元,一大批黄瓜种植“土专家”转型为农业经纪人,丁集黄瓜从“小镇特产”变成了淮阴“领鲜全国”的产业名片。
四门闸村的“生态突围者”,藕虾共生富一方
“从军12年,保家卫国是使命;返乡当书记,带民致富是责任!”三树镇四门闸村党总支书记高刚的这句话,写在他的工作笔记首页。2013年退役后,高刚曾靠开饭店、办工厂闯出一片天,但2016年村两委换届,老书记的一句“村里需要你”,让他毅然放下个人事业,接下带领全村脱贫的“重担”。
四门闸村紧邻大运河,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却长期“守着好资源过穷日子”。高刚调研后决定引进安徽莲藕种植大户,试点“藕虾共生”生态模式,实现“一水双收”。后来,四门闸村的“珍珠藕”以“大而白、脆且甜”迅速打开市场,远销全国甚至出口加拿大,“藕虾共生”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然而振兴之路并非坦途。2020年全国莲藕价格暴跌,藕农损失惨重,“退还是守”的选择题摆在面前。“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高刚一边带队赴外地考察市场,引进耐储存、口感佳的新品种;一边建设冷藏设施、拓展销售渠道,探索莲藕初级加工,硬生生扛过市场低谷。如今的四门闸村,全年莲藕销量达1500万斤,产值超3000万元,带动近百名村民就近就业,村集体收入从2016年的5000元跃升至50万元,碧绿的藕田里,涌动着村民增收致富的“幸福浪”。
赤松茸田的“链上攻坚者”,林下长出“金招牌”
“这一季赤松茸收完,成本就回来了,明年春天再收一茬,就是净赚!”寒冬时节,刘老庄镇100多亩苗圃林里,退役军人王林正带着工人分拣赤松茸,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谁能想到,这位如今的“菌菇能手”,曾因创业屡屡碰壁而迷茫,直到遇见同是退役军人的蒋红军,他的人生才迎来转折。
当时蒋红军已试种赤松茸、羊肚菌等品种,最终选定“易种植、投入少、收益高”的赤松茸作为主推品种,并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建起120个简易温室。可就在产业起步时,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大量蘑菇因无法运输变质,损失惨重。“在部队,我们靠团结扛过难关;现在,咱们老兵更要抱团取暖!”蒋红军带着几名退役军人战友,凭着对产业前景的判断和“说干就干”的军人作风,坚持优化种植技术、打通长三角销路。2022年,赤松茸市场供不应求,项目扭亏为盈,王林等更多退役军人陆续加入。
如今,淮阴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赤松茸产区,10多名退役老兵深耕菌菇产业,形成“菌种培育—林下种植—初步加工—线上线下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冻干赤松茸、赤松茸酱、复合菌汤包等产品成为淮安特产,“淮田”品牌通过电商走向全国;仅王林的基地就带动20多名采菇工人、10多名分拣工人就业,每人每年工资近2万元。“我们要让更多战友零顾虑创业,把‘老兵蘑菇’做成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蒋红军的话,道出了老兵们的共同心愿。
头雁振翅,群雁齐飞;淮田沃土,振兴正酣。从丁集黄瓜的科技赋能,到四门闸村的生态富民;从赤松茸的产业链攻坚,到黄桃林的甜蜜创业,杨炳坤、高刚、蒋红军、王林、张飞等淮阴退役军人“兵头雁”,始终以军魂铸初心,以实干担使命。他们把军营里的坚毅、果敢、协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智慧、担当,在田间地头书写着“脱下军装仍为兵,扎根乡土促振兴”的时代答卷。这支特殊的“先锋队”,正带领淮阴乡亲在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军人本色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实践中熠熠生辉。(田姗)